记者 石莹
自2015年到深度报道部成为一名记者后,工作中的三段经历激励着我成长。
记者是一份能“传承”的职业。初到深度报道部,我的主任尹莉莉就真的像师父教徒弟一样带我,印象最深的是她要求我每天读《人民日报》,第二天和我讨论前一天的报纸内容,在这样的氛围下,我丝毫不敢懈怠,每天开心又忙碌地学习成长。
从事记者以来,我最大的感触是采访中心是一个团队、一个大家庭,老记者毫无保留地教。这样的精神和行动是职业传承,年轻记者就在每一位老记者的经验中、肩膀上成长,锻造出了报社记者独有的核心优势和团队战斗力。
新闻不是易碎品,而是历史的底稿。2019年,我到临朐采访“五井战役”,最了解这段历史的是一位名叫许心安的老人。联系他时,他正在医院里,下午就要做手术,在病床上输液等着进手术室。可没一会,他又给我回电话,说自己拔下针溜出医院了。在医院旁边的小广场,他接受了采访。没有椅子,我们就坐在晒得发烫的健身器材上。他说:“这个年纪了,生老病死看开了,一接到你的电话,我竟然担心不顺利……”许心安老人说,他要趁自己还能讲述,赶紧完整清晰地讲出来,让我们写下来、发出来。后来,在很多个时刻,我常常想起这个场景,它提醒着我,要珍视记者这份职业,要敬畏手中的工作。记者要做时间的朋友。
什么样的新闻作品才是精品?绕不开“人民”和“时代”两个关键词。2020年,我到安丘采访乡村电影放映队,看到了队员们对这份工作的热忱以及村民对他们的期盼与信赖。这段采访经历让我发现,只有深入基层、深入生活、深入群众,才能采到好新闻。党报记者就是要自觉践行群众路线,除了宏观发声以外,去挖掘新闻场景的细枝末节,去关注关心微观主体的声音,去回应关切,不刻意拔高、不过分渲染,平白明净地表达,新闻才更具感染力。
报社风雨40年,交出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,与报社一起蜕变成长的我们,都深知这份成绩单的背后,有过何等的艰辛与勇毅、奉献和担当。而今,与报社一起站在新的起跑线,许下新的愿景:要客观,要真实,要尽全力写好每一篇新闻——以最初的心,把记者这份工作做成终身事业,做无愧于时代的党报记者。